导航分类
COMPANY NEWS

行业动态

主页 > 新闻 > 行业动态 >

台风狂袭,光伏组件能否“稳如磐石”?

时间: 2025-10-24 点击:

近日秋台风接连生成,第21号台风“麦德姆”携14级强风登陆广东徐闻,而此前第18号台风“桦加沙”也曾强势袭击阳江。有研究指出,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,我国强台风发生频率已增长20%,全球范围内极端风速事件也因气候变暖呈现频次增多、强度加剧的趋势。

台风狂袭,光伏组件能否“稳如磐石”?

面对日益频繁且路径多变的超强台风,光伏组件的结构强度与风载耐受能力正迎来严峻挑战。在持续的自然外力冲击下,组件的“身体素质”与长期发电效能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。

一、低价竞争埋隐患,质量短板不容忽视

近年来,受行业供需波动与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影响,光伏领域价格战愈演愈烈,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在材料与工艺上“偷工减料”,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日益凸显。今年8月,CPVT发布的一项质量抽查结果引发行业震动:自2019至2024年,光伏组件整体合格率从100%跌至62.9%。在2025年对36家企业共69批次组件的抽检中,不合格率接近16%。

进一步分析显示,关键原材料中光伏玻璃的合格率仅为70%,其透光率不达标、厚度减薄等问题,直接影响组件效率与结构强度。而焊带、接线盒等辅材合格率更低于50%,导致边框锈蚀、结构变形等风险显著上升。

这些质量不达标的组件一旦投入实际电站运行,将构成巨大的安全风险,尤其在极端天气面前,后果不堪设想。

二、抗风设计缺位,威胁电站资产与收益

随着气候异常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,光伏组件的抗风性能已不再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直接影响电站全周期收益与资产安全的核心要素。据报道,9月26日,台风“桦加沙”登陆阳江后第三天,当地一处大型风电与光伏联合电站遭受重创,其中1700亩光伏方阵在狂风暴雨中出现大面积损毁。

该电站于2015年投运,设计寿命为25年,年均发电量约5700万度。此次台风侵袭,不仅造成设备严重损毁,更对其预期收益与资产价值造成难以估量的打击。类似事件并非孤例:今年4月,宁夏、内蒙古、甘肃、山西等多地遭遇持续强风,伴随扬沙与飞石,多个光伏电站面临严峻考验,安徽、河北、山西等地均有项目受损。

在强风持续冲击下,质量不佳的光伏电站暴露出诸多结构缺陷。玻璃、边框、胶膜等关键材料若存在质量短板,电站的长期可靠运行便难以保障——如玻璃厚度不足导致抗冲击能力下降,边框膜厚不达标或封孔不良影响整体力学性能。材料标准的降低,使组件难以抵御强风带来的巨大负荷。

此外,在周期性风振作用下,组件易发生形变与微振动,长期累积的机械应力可能引发电池片隐裂,进而影响发电效率与使用寿命,最终损害投资者的长期收益。

当前,光伏产业正步入转型深水区,面临结构性调整与质量提升的双重挑战。如何在成本与品质之间取得平衡,加强全链条质量管控,切实保障电站安全与客户价值,成为行业必须正视的课题。每一次“风口”考验,也暗藏着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契机。